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清华副教授让我们从日常的“洒扫、事长”做起!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每年开学季,校长、老师们的开学演讲都是一大看点!很多人都说,这些演讲让人备受启迪。这不,今年这位清华副教授的演讲火了!中教君觉得吧,虽然这是说给大学生的,但也完全值得送给每个学生。值得引发我们去思考,教育应该向孩子们更多地传递什么?
清华教授在开学典礼上的一席话火了:
让我们从日常的“洒扫、事长”做起!
值得转给每个孩子!
8月24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综合体育馆举行,近3800名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邓俊辉副教授作了饱含情感与哲理的发言,温厚睿智,值得品味!
邓俊辉副教授演讲全文
在同学们大学的第一天,有很多东西想跟大家聊,但绕不开的那个话题还是:究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正如北宋大儒程颐所说“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你或许应该首先了解,有哪些因素可能会阻碍自己的继续成长,从而能“禁之于未发”。为此,我们或许也应参考儒家先哲们所强调的一系列基本功课,这里我想谈谈其中就当下而言颇为紧要的两项——“洒扫”与“事长”。
“吐故纳新”,减法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做加法。
所谓“洒扫”,字面上无非是洒洒水、扫扫地,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为何要强调呢?因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自立的第一步。如果你身上还或多或少地留有些许“娇”气,那么从今天开始就来扫除它们吧:把叠被子、洗茶杯、扫宿舍、理书案变成日常习惯;学会理剪梳洗,以及根据时令、场合恰当地着装。还有更重要的,学会合理而规律地作息起居。
推而广之,“洒扫”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内心而言呢?在纷扰、诱惑四布的当下,要想有一份踏实淡定的心境来念书,必须学会过滤杂音、摒弃杂念。所谓“吐故纳新”,减法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做加法。那么,具体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减法呢?
首先要扫除“傲”气。
成绩、荣誉和光环只属于过去,不应成为你继续前行的羁绊。只有做好重新再来、再接再厉的心理准备,正心诚意,才能轻装上阵。
要扫除“习”气。
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形式及要求都有了深刻变化,你要更加兼顾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懂得为自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学会自主学习。针对过度碎片化的思维和交流方式,请学会合理有度地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不要为了在虚拟世界中苦刷“存在感”,而忘却自我的真实存在;更不要因为担忧于种种网络“盛宴”的缺席而终日惶惶,以致为其所累、所困、所误。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吧,去阅读、沉思、咀嚼、畅想,去神聊、质疑、争论抑或发呆。
要扫除“躁”气。
大学的课程给你的第一感觉未必是快乐,艰辛与苦涩往往是必经的味道,不能急于求成,请学会透过这些味道体会乐趣、享受过程。所谓“举一反三”,别在乎学得多少,而要看是否学得透彻、融会贯通;所谓“先传后倦”,别在乎学得迟早,而要看能否保持那种“饥渴”状态,持续成长。
最重要的,是扫除“俗”气。
如果将读书局限于知识与技能,降格为个人谋生、发达的工具,就会功利而短视地对所读之书妄加取舍。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是的,读书的目的毕竟在于完善自身、提升心志,最终使你成为能够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之“士”。大学的意义,正在于使你从这种使命的层面去重新认识自己。
还要扫除“乖”气。
当下的另一“俗谛”,是片面夸大技术进步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非有公式可循的推导,亦非有方程可依的反应,更不是凭借机器的计算,需要综合哲学文化、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成果。面对人类文明的每一部分,都请保持应有的敬畏;面对每一轮的流行热潮,也请保持一定的清醒。比如,去年作此发言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刘勇)教授,千万别因为看到今年换成了一个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老师,就以为AI已经替代了文学艺术。
对长辈,要有精神上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仍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再来说“事长”,善待父母、长辈,如今则更多地体现为精神上的理解和尊重。每一次毕业之后,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经历一段心理膨胀期。现在的你,或许正开始发现父母这里不科学、不卫生,那里不经济、不大器,这很危险。请记住,父母不仅曾经养育过你,现在仍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将来更是你精神上终极的维系、永远的依恋!
厚待他人,融入团体
广而言之,“事长”也包括厚待他人,以及将自己置于团队和集体当中。给老师写的email有无文采并不重要,但别忘了称呼与落款。开班会时谁先发言无所谓,但要记着相互递茶倒水、彼此让座。同学聚会时谁来买单无所谓,但要晓得如何点菜更能兼顾大家的口味。运动会上是不是体能之星无所谓,但加油鼓劲、送水递毛巾却要人人争先。组队参赛、做大实验时,学霸、学渣不论,但陷入困境时一定要抢着背锅、迎难而上。
认同与继承传统
进一步引申开来,“事长”也涵盖对传统的认同与继承。厚古薄今固然不必,但数典忘祖却万万不能。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主旋律毕竟是传承,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图灵机到冯·诺依曼架构,创新总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参考,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年轻人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并从她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作为中国人,英文要念,中文更要学,经典也不妨多读。
同学们:需要攀登的又一高峰已在眼前浮现,你已踏上人生新的跑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不仅要心向往之,更要身力行之。“行胜于言”,惟愿大家能够把握好接下来的1400天,从日常的洒扫、事长做起,用行动与作为去传承清华的基因与价值!心中壮志常在,脚下须臾不息!
(本文综合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灼见》《中国教育报》《文汇教育》,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地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
孩子还是不喜欢读书 ?
文|王添漫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
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阅读在孩子成长历程的重要性,长期阅读会让孩子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也让孩子一生受益。
但是在生活中,事情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会在一些报道中看到这样的描述:
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买绘本,2年花费了2万多元;
一些家庭储存了几十甚至上百本绘本,但是孩子根本不读;
一位妈妈的孩子不爱看书,却热衷于撕书,撕不坏就扔掉……
一些家长开始抱怨: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地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买了那么多书,国外的、国内的、镂空的、布制的、立体的……甚至每天努力给孩子读书,孩子还是不买账?我到底应该给他读些什么,才能吸引他听?孩子坐不住凳子,没有耐心,一本书就从来没有读完过,怎么办?还有的孩子读书“偏食”,只喜欢看漫画,其他书根本不看,怎么破?
现实是家长越对孩子的阅读教育忧心忡忡,孩子越不如人愿,他们不爱读书,好像也根本没显示出任何阅读兴趣和习惯。
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从一些学者的研究、父母的直观经验等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今天的文章让家长朋友放下焦虑,对孩子阅读有一个“新”的认识。
早点树立这几点认识很有必要
“精神饥饿感”更容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阅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他在人生中充盈内心,抵挡无聊的诱惑,以至于在很多人生的重要时刻,阅读形成的积累可以让孩子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而对这个精神世界的需求,正是在中小学时期。朱永新说,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
家长大可不必做“追赶阅读”者
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您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阅读是要符合阅读心理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将孩子的阅读计划盯得太死。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对事物感兴趣的时间也不同,所以完全不必要按照别人家孩子的项目、节奏来规划孩子的阅读内容。
孩子阅读没长性?别着急
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我们经常谈的一个话题。现在孩子不感兴趣不代表以后他不阅读,更不能代表他对阅读是不感兴趣的。对于已经有一些有兴趣,没长性,不会坚持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也无须担心。
虽然家长们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头扎进书里头,各种电视剧、游戏都无法让他分心……(这种通常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只要孩子有一天认识到阅读的乐趣,领悟到书本的魅力,他自然会沉浸其中。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放轻松,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尝到读书的“甜头”,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当的焦虑情绪、过多的干涉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关于为孩子选书有哪些有用的建议
选书的几点误区,您有吗?
1.只选有用的书,实用的书。 ×
不要让“功利化”的阅读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是汲取知识和快乐的源泉。家长的说教、不正确引导、参与意见、不正确攀比会毁灭阅读的真正意义。
2.只选择文学领域的书籍。×
孩子的阅读不应该只局限在增长语言水平的文学领域,阅读不是简单的语文课,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像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都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
3.漫画,校园读物没有营养。×
这类读物家长和孩子的分歧最大,他们会排斥这些通俗的读物。但著名阅读教育理论研究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中对轻松读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 轻松的阅读可以是发展较高阅读能力的阶梯:它既能提供阅读动机,又能培养阅读较深读物所需的语言能力。大量调查数据证明,阅读漫画等轻松读物不仅不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养成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4.不看出版社,盗版书籍也可以。×
选择高质量的正版图书和少儿读物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是正确的选择。正版图书有着完整的印刷质量,像彩图和文字正确率都是可以保证的。试想看用劣质纸张印刷的图书,孩子还怎么会有兴趣去阅读呢?
5岁的孩子就不能读8岁孩子的书?阅读不应为儿童设限
很多家长倡导分级阅读,这不是不可取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个概念对于家长来说比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是5岁的孩子就不能读8岁孩子的书。其实,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可以理解很复杂的哲学问题,这是许多大人都无法做到的。很多名人在采访时都曾提到过小时候热爱阅读,有偷看大人书籍的经历,这恰恰培养了他们广博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视野,这对成功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所以小编的建议是,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角度不同,需求内容也不同。选择家长和孩子都能看的书就是一个好主意,各取所需,不但能一起阅读,还能交流心得。打造一个大书柜让孩子“探索奥秘”,为孩子打造一个小书柜,让他自己慢慢填满它。
在书店、图书馆、电影院 “阅读”……
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多元的,形式也可以是多元的,关键在于尊重孩子的天性,掌握住孩子的心理顺序才能更好的把握阅读节奏。孩子的心性是什么?是玩,是兴趣。
阅读更是如此,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后,再开展阅读计划也为时不晚。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平日里没什么兴趣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对什么感兴趣。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找一个周末,带孩子去逛逛书店、图书馆,让他自己挑一本书,或者哪怕是看一次电影,在孩子的字里行间你都会发现他的兴趣点。再把这个兴趣慢慢培养,放大化,有了这个原始驱动力,然后在未来激发孩子前进的潜能。
在这里,小编想重申一点:在别人身上,不可能有完全普遍的,完全契合的规律和方法帮助我们教育孩子。而教育,是开展在个体的基础上的。
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发掘”?
自由发挥读书笔记
提起读书笔记,我们大多会觉得任务化、很无趣。小编想给家长们介绍一个可以让孩子增长兴趣、自由发挥的读书笔记。
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放弃传统的心得体会模式。可以让孩子给作者写一封信,或者运用自己的智慧给书做一个海报,给书做一个书皮,封皮上可以写作者名字,最喜欢的句子,概述,评分几颗星,评分原因等内容。
写一张阅读明信片
如果孩子不够积极,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做一些索引卡片,随时写随时整理收集。除此之外,写明信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写想分享的内容,还可以把明信片邮寄给别的小朋友,互相推荐阅读。
试试用思维导图读一本书
读书重要的是整理思维,最近很风靡的思维导图用来读书再合适不过。
例如一篇记叙型文章,家长可以教孩子运用5个w串起故事的前因后果,来完成导图。(在纸正中画上书名,以书名为中心,用5个w做为分支。5个w分别是 what对象, why目的,when时间,who人员,where地点,大家都知道这几个要素就可以构成事件的框架。思维导图不但清晰明了,而且便于记忆。)
最好采用多种颜色以及弯曲的线条,它们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引发灵感,强化记忆。注意孩子写在导图上的,一定是关键词,而不是句子,以防冗乱,破坏导图的简洁。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ID:薛云峰的博客)
从影视作品中回归原著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要把阅读变成同玩电脑、看电视一样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甚至加以融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以阅读代替甚至剥夺孩子们的娱乐是不合理的。因此,要将阅读和娱乐调整为一致而非对立的状态,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变成了电影电视剧,如中国四大名著、《哈利•波特》《木偶奇遇记》等,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看完这些影视作品后再去看原著,实践证明,这一招很有效哦。
再如旅行,在行程中的见闻可以激发孩子对历史,地理,风俗的好奇心,从而带动阅读兴趣。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分钟都在接受新的知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帮助他们积累阅读素材。
有体温的“亲子阅读”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指着孩子读书,自己却拿着手机放不下,对孩子也是不好的影响。读书是输入,表达是输出,要在阅读中分享、倾听、反馈,这才是真正亲子阅读的魅力。
所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为孩子读一读他喜欢的作品,或者让孩子为你读书,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识字量,又能促进亲子关系。
家长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朗读技巧,或者普通话不够标准,你的感情和动作会弥补这些,因为孩子们最在意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
因为工作忙碌、生活上繁琐的事太多,家长们是不是已经多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其实是换一个角度想,孩子正是我们一路走来最忠实的读书伴侣呀,他们有的时候就像我们的小老师,为我们开辟一个不一样的童真世界、思维方式。
从今天开始,找一个固定的时间,不开电视,不拿手机,不玩电脑,坐在孩子身边,为他读一会儿书吧。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